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目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
❖❖
目录
摘要
跨学科视野下对Point of View的重新界定
作者:申丹
作者简介:
申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雅讲席教授。
摘要:在西方叙事作品研究界,“point of view”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一个核心概念和热门话题。叙事学和文体学都十分关注这一话题。表面上看,两个学派对“point of view”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探讨,而实际上两者在理念和路径上各行其道且相互排斥。叙事学界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将其囿于观察者的感知(区分“谁说”和“谁感知”),这种自我限制不合情理。与此相对照,文体学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聚焦于叙述者(说话者)的立场态度,这种自我限制也造成了很大问题。这两个学派在探讨“point of view”时各自的片面性以及相互之间的排他性还导致了不少理论上的混乱。这也对国内的研究造成了影响。本文在指出以往问题的基础上,对“point of view”提出切合实际的新的界定,旨在通过这一新的界定帮助推进理论探讨的发展并促进跨学科研究,以便对叙事作品进行更好、更为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point of view;重新界定;叙事学与文体学;片面与混乱;跨学科研究
论现实主义文学原理的构建
作者:刘洋、王守仁
作者简介:
刘洋,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研究员;
王守仁,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理论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摘要:现实主义文学原理是外国文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出发,深入讨论如何构建现实主义文学原理新体系。本文首先回答了现实主义文学原理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然后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溯源和甄别现实、摹仿、真实、虚构等基本概念,指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主要沿认知、审美、情动、跨媒介等路径展开,由此形成了相应的批评范式。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在世界各地的新发展也是本文考察的内容,尤其强调了中国批评家和作家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贡献。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应以优秀作家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为基础,批判性继承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思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文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现实主义文学;原理;批评范式;知识体系;中国特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作者:刘宏松
作者简介:
刘宏松,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系包含跨越议题的规范性原则、各议题领域的国际制度、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新型全球治理体系为制度支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包含作为规范性原则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融合共生理性的国际制度、基于多边主义的非正式对话机制三个层级。中国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多种路径参与国际制度改革,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实践平台形成引领效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长期工程,中国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持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国际制度;“一带一路”倡议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于价值观教育的视角
作者:杨晓慧
作者简介:
杨晓慧,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摘要:面对“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命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凝聚价值共识、筑牢思想基础。在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特别是讲好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同舟共济的故事,讲好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故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价值观教育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价值
作者:郑丽平
作者简介:
郑丽平,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实现世界共赢共享的系统性方案,对人类社会各个系统、各个领域都提出了变革要求。这一方案突出以人为核心的重大命题,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变革的前瞻性、对教育社会功能的引领性、对教育个体功能的统摄性。教育在努力满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社会功能的拓展与深化、实现自身个体功能的整合与优化,从而更好地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教育价值
论《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
作者:李维屏
作者简介:
李维屏,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摘要:英国文学的开山之作《贝奥武甫》生动描写了主人公为保卫百姓的生命财产同恶魔殊死搏斗而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通篇折射出古代族群的“命运”意识和“共同体”理念,从而为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表征开了先河。同时,这部令英国人引以为豪的民族史诗不仅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氏族共同体的结合机制、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深刻揭示了氏族社会的顽瘴痼疾,即部落族群旷日持久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显然,作者对氏族社会的动荡与危机的表征构成了审美客体和认识论评价体系。本文旨在探讨《贝奥武甫》中氏族共同体的冲突轮回与命运危机的性质与特征,并借鉴现代社会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理论视角对这两个核心主题加以阐释。
关键词:《贝奥武甫》;氏族共同体;冲突;危机;跨学科阐释
主流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传播分析
作者:朱鸿军、李喆
作者简介:
朱鸿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李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形势下富有中国智慧的全球治理“中国方案”,主流媒体如何对其有效呈现和传递,推进世界民众理解和接受,面临实践的困境。学界相关研究侧重于“政治传播即说服”的研究路径,较多局限于国际传播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是人工操作的归纳或分类。本文延续政治传播的主流研究路径,采用批判性话语分析,并借用奥兰·扬基于机制诊断学提出的治理理论,结合无监督机器学习模型,以中国日报网的相关报道为分析蓝本,考察国内主流媒体在国内和国际两个环境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道如何呈现和传达这一理念,分析其现状与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相关新闻报道可以按照“将理论阐释转化为叙事性和情感性呼吁”“加强对其他支持者的主体形象塑造”“对政策进行多维度伞式呈现”的三条路径加以优化。
关键词:主流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传播;BERTopic模型
集体团结:人类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全球趋向
作者:郑国华
作者简介:
郑国华,上海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摘要:“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预示着全球体育价值话语传播的转向。聚焦奥林匹克价值话语传播的演变,解析全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需求,认为“集体团结”是全人类体育的共同价值,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集体团结”是体育命运与人类命运的共同趋向,更是未来体育社会治理的新航向。奥林匹克传统价值话语传播的是“体育英雄主义”,它已经不符合全球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极易导致个体膨胀和极端主义的弊病,而“集体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才是破解问题的秘钥。“集体团结”是全球体育未来发展的主导价值,
其价值输出符合全人类社会生活模式,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即是实现从体育的“个人英雄主义”走向“集体团结”。其中,集体利益、文化对话、场景营造和服务于人是人类体育共同价值重构的起点、方式、场所和目标。
关键词:集体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体育共同价值;体育话语传播
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边界与“新文科”的交叉融合
作者:张剑
作者简介:
张剑,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摘要: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内涵相当复杂,最近正式确立了五大学科方向,即外国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然而,在新文科背景下,这个学科内涵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新文科建设所倡导的学科“交叉融合”将给外语学科增添新的内涵,使它的学科边界进一步模糊、内涵更加复杂。本文将聚焦“新文科”的学科“交叉融合”,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出发,探讨固本与创新的关系、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及其在我们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文科;外语学科;学科内涵;交叉融合;数字人文
加勒比海法语文学镜像中的文化身份
作者:刘成富
作者简介:
刘成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摘要:本文以加勒比海法语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百年发展历程的梳理,着重论述塞泽尔、法农、孔戴、葛里桑、夏穆瓦佐等文学巨匠在文化身份方面的诉求,尤其对有关“黑人特质”“安的列斯人特质”“克莱奥尔人特质”等思潮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揭示这一地区法语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与此同时,通过对《返乡笔记》《黑皮肤·白面具》《关系诗学》《赫尔马克霍恩》《泰克萨科》等一系列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揭示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意义,特别是遭遇法国殖民主义伤害之后被扭曲了的文化心态,以及重拾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加勒比海法语文学;文化身份;黑人特质;安的列斯人特质;克莱奥尔人特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CSSCI来源期刊,综合性人文社科期刊,每月26号出版。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